2012年5月11日 星期五

劇場女力「女節」傾巢而出




 ▲禤思敏的《冇》呈現女子內在的懷疑、恐懼、不安。(鄭履中攝)


  • 2012-05-11 01:20
  •  
  • 中國時報
  •  
  • 【汪宜儒/台北報導】


女性劇場工作者大集結!每隔四年舉辦一次的女節是一個強調女性劇場工作者參與、創作的活動,今年邁入第五屆。除了台灣劇場女傑的作品發表,另有來自馬來西亞、中國大陸、香港的作品,展現當代女性創作者的關注焦點。

第五屆女節由台灣劇場工作者杜思慧、傅裕惠、藍貝芝、林欣怡共同策展,四周內推出十三組節目。過去的女節強調與歐美劇場對話,今年女節的國外團隊則以亞洲華人為主角,包括馬來西亞的藝術遺產文化學院戲劇系講師黃愛明、北京的飯劇團與瓢蟲劇社以及香港劇場工作者馮程程。台灣創作者則有朱安如、禤思敏、蕭慧文、碧斯蔚.梓佑、簡莉穎、趙逸嵐。

一九九六年起開創的女節,由台灣劇場工作者許雅紅、傅裕惠與秦嘉嫄發起。這類以女性創作者為主的藝術節,國外最知名的就是英國的馬大蓮娜藝術節,至今已有廿六年歷史。

傅裕惠表示,女節讓女性劇場工作者交流,也可觀察女性創作者在劇場的發展生態,同時也提供女性劇場工作者挖自我的創作可能。她舉例,本來是演員的徐堰鈴,就是從女節開始嘗試導演。石佩玉本來是行政製作,也因為女節展現了偶戲專長,成為導演。就連戲劇學者汪其楣也是在學校退休後的那年,加入女節發表創作。

其中,朱安如的《何仙姑的幻想》、禤思敏的《冇》(發音近「牟」)都是單人演出。《何仙姑的幻想》以問答解惑的方式,探討現代女性的生存困境;《冇》則關注女性內在的恐懼。蕭慧文的《漁夫和他的靈魂》與馮程程《誰殺了大象》都以經典文本出發再詮釋,前者以王爾德的童話為題,後者以歐威爾的《1984》。

黃愛明以《女.劫》關注戰爭中的女性,飯劇團的《時間的代價》展現了北京八○後青年人的生存問題,來自泰雅族的碧斯蔚.梓佑,將以佛朗明哥、部落古調吟唱等元素,對比不同文化中對於聲音與身體的運用。第五屆的女節自五月十一日至六月三日在台北的牯嶺街小劇場登場。



原文出處:
http://news.chinatimes.com/reading/110513/112012051100476.html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